【《中国保险资产管理》2017年第三期】国研院“一带一路”中心李自国——高峰论坛后“一带一路”建设新动向

2017-08-28

编者按

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主动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构想,也为保险资管乃至保险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思路及风险防范的前提下,保险资金需要充分发掘自身特点和天然优势,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新阶段,保险资金如何更好地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这需要行业进行更多深入思考。本期特别策划聚焦保险资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从保险资产管理的新思路、新的策略选择,以及“一带一路”的实施情况及建设新动向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探讨,以期对业内有所启示。

高峰论坛后“一带一路”建设新动向

 

文·李自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一带一路”中心副主任

摘要

“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转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外交安全都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则是从共商向共建转向的标志,它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倡议的理解与支持,规划了合作大方向。鉴于各国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未来很长一个时期,基础设施和传统产业仍是合作的重点。但峰会后农业、环保、电商等新内容也值得关注。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关键时期提出的,它以零门槛、非排他的泛区域经济合作为抓手,探寻地区经济发展之路。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百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中国倡议表示支持,一大批项目签署和落地,展现出强大的资源调配能力。2017年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下简称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阶段,由共商向共建方向转变。

一、“一带一路”顺应潮流,会坚持不懈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中国外交从被动应付向主动谋划转变的标志。“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系列全球治理主张。在对美关系上,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倡议;在国际关系上,提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安全上,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在全球经济治理上,提出“开放、包容、联动、创新”,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完善全球治理,增加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在地区发展上,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与之配套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

 

如果说,其他倡议还需要国际社会“消化”并回应,那么“一带一路”倡议则是能主动着手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从接受和学习国际规则向尝试参与制订规则的转变;从参与别人构建的产业价值链,向“自主构建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跨境产业链”的转变;从享受别人的平台,到提供自己的公共产品;从自家事为主,向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转变。

 

“一带一路”对中国而言,有三大战略价值。第一,抓住发展这一沿线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凝聚共识,发展才是硬道理,合作共赢才是相处之道。第二,构建利益共同体,经济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第三,“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发展提供机遇,但它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它首先服务于中国经济,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促产业升级。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土地、水资源矛盾突出,环境进入临界点,人口红利减少,国内投资的边际效益不断递减,传统的“数量型增长”模式不可持续。2015年5月,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两个重要文件,正是经济迫切需要转型的体现。沿线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和再工业化阶段,是中国装备制造的需求国。而中国的产业只有在生产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渐进地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

 

当今世界,经济方面最显著的变化有两点:一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已跃居全球第一。二是反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在全球化受阻而区域经济联盟对抗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即以“通”为纲,构建不设门槛、不搞排他的泛区域经济合作,符合历史的发展方向。

二、高峰论坛后“一带一路”的重心仍是传统行业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最大的一次集体亮相。不论从过去3年多的实践和先期收获,还是从峰会成果看,轨道交通、通讯、电力、建材(水泥)、化工、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纺织等传统行业仍是重点。主要理由有四点:

 

一是沿线国家人口增速快,有旺盛的需求;世界人口大国几乎都在这里。

 

二是都处于工业化或者再工业化阶段,工业底子薄,中国的产能和性价比适合这些国家。

 

三是道路、电力等最基础的设施历史欠账多,这些建设均非一日之功。

 

四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都会迎来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需求量大,包括通讯网络、水利设施、城市照明、供排水、轻轨、垃圾处理等。仅以电力、交通为例,可以看出发展空间之巨(见表1)。

在交通领域存在类似的情况,以柬埔寨和孟加拉国铁路为例。孟加拉国人口1.6亿,铁路总里程只有3000公里,其中多数是100年前英国人修建。柬埔寨国内铁路网总长612公里,共两条,一条为南线,金边至西哈努克城;另一条为西线,金边至靠近泰国的边境城市波贝。均为百年前法国人修建。2009年停运,2016年客运恢复,时速仅为30多公里。

 

从过去3年多的实践看,交通、电力、化工、通讯等是主要成果、重大项目,不论是承包还是直接投资都与这些领域有关。而从峰会成果清单看,内容还是传统领域,只是将前两年签署的重大项目推进到可实质操作阶段。如,《成果清单》中提及的“雅万高铁项目融资协议;《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塞尔维亚财政部签署匈塞铁路贝尔格莱德至旧帕佐瓦段贷款协议,与柬埔寨经济财政部、埃塞俄比亚财政部、哈萨克斯坦国家公路公司签署公路项目贷款协议,与越南财政部签署轻轨项目贷款协议,与塞尔维亚电信公司签署电信项目贷款协议,与蒙古国财政部签署桥梁项目贷款协议,与缅甸仰光机场公司签署机场扩改建项目贷款协议,与肯尼亚财政部签署内陆集装箱港堆场项目贷款协议”。产能合作方面有:与“斯里兰卡、巴基斯坦、老挝、埃及等国有关机构签署港口、电力、工业园区等领域基础设施融资合作协议”;中国进出口银行与白俄罗斯、柬埔寨、埃塞俄比亚、老挝、肯尼亚、蒙古国、巴基斯坦财政部门签署工业园、输变电、风电、水坝、卫星、液压器厂等项目贷款协议,与埃及、孟加拉国、乌兹别克斯坦、沙特有关企业签署电网升级改造、燃煤电站、煤矿改造、轮胎厂等项目贷款协议。上述项目多是早已达成意向的,现在推进到融资和施工阶段。

 

“一带一路”建设进度、项目选择主要取决于沿线国家的需求,而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就是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合作的主方向短期内不会改变。

三、高峰论坛后的新关注点

在传统行业是主流这一判断为前提下,还有几个新的内容值得关注。峰会前,出台了几项文件,包括《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等。因此,有几个新领域值得关注:

 

1.农业。2017年5月,农业部、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提到:(1)各区域在农业资源、技术、产能、市场等方面各具优势,具有较强的互补性。(2)中国西部省区立足旱作农业与中亚国家开展粮食、畜牧、棉花等领域合作,北部省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粮食、蔬菜等种植合作,中国南部省区立足热带农业,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粮食、热带经济作物等种植合作。除该文件外,近期中国与不少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检验检疫文件,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开通了农产品绿色通道。

 

2.环保。近期出台的文件有《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这表明“一带一路”走出去过程中环境问题受到重视。习主席说,我们要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这一点不可能光说不做。另外,文件提出,用5-10年时间,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环保项目,并取得良好效果。强化企业行为绿色指引,鼓励环保企业开拓沿线国家市场,引导优势环保产业集群式“走出去”,探索设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基金。环保合作目标明确:一是需要消除对外合作中环境因素的障碍;二是推动我们的环保产品、新能源产品的出口。

 

3.电子商务。电商是新事物,中国最超前,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也非常关注。他们感兴趣的有两点:一是了解这个神奇的平台;二是把他们的产品输出,特别是其农产品。未来有四个动向:(1)跨境B2B/C平台,特别是专业化的平台出现,如五金网、儿童服装网等。(2)境外仓库。现在“海外仓”、“卖全球”等已经出现,马云在莫斯科建立了速卖通的第一座实体展厅。(3)支付宝等开始与境外银行合作。(4)物流加速。现在电商的物流速度明显提升,如俄罗斯1年前来自中国的邮包需要1个月才能送达,现在为15天,而从当地仓库“商城”发货只需5天。得益于上述进步,俄罗斯90%的外国邮包来自中国,速卖通平台在俄用户达2220万。(5)境外的统一电商平台涌现。如2017年初,独联体国家地区正式运行了第一家统一的跨境线上电子商务平台Qoovee.com。该平台信息覆盖超过1.4万生产商和供货商及其所经营商品目录。虽然与中国的阿里巴巴不可同日而语,但显然是看到了发展趋势。中国电商融入、合作、入股甚至并购都是可能的。

 

“一带一路”下一阶段的宏观目标有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规则问题。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我们提出,要构建“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形成开放、非歧视、公平的多边贸易体制”。如果说关税是硬障碍,那么手续繁杂、通关不畅、标准差异、签证难、双重征税等问题则是困扰合作的无形障碍。2016年10月,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启动对接谈判,内容涉及“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程序、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贸易救济、竞争、知识产权、电子商务、法律与机制条款、政府采购和部门合作等9个议题”,显然,谈的不只是具体项目,而是规则。

 

二是关注标准问题。中国技术、标准有望走出去,掌握战略主动。2015年10月,“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提出从10个方面,制订国际或地区标准,实质就是加快制定和实施中国标准“走出去”。在峰会的文件中提出,“相关国际标准、必要时,统一规则、技术标准等手段,实现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协同效应最大化”。峰会期间,中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塞尔维亚、蒙古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埃塞俄比亚、希腊、瑞士、土耳其等国有关部门签署《关于加强标准合作,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倡议》。标准翻译、互认、统一是一个复杂艰苦的过程,但一旦相通,则企业获益无穷。

 

三是钱的问题。核心是人民币走出去,以及如何调动国际资金加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来。要推动项目,需要拿钱,而美元是有限的,在保外汇的背景下,人民币走出去越来越迫切。专家开始提出,跨境贸易特别是投资中人民币使用量较小的问题应得到更多关注,应通过增加本币结算比例、完善支付体系;降低互换协议的人民币利率、推动人民币投资、提供人民币+美元混合贷款等手段,切实推动人民币的境外使用率。融资方面,中方提出了向“一带一路”增加资金投放,包括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国家开发银行2500亿、进出口银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总计约8000多亿人民币。但这远远不够,如何通过这些资金杠杆撬动国际资金是重点。《“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提出:“我们呼吁开发性金融机构考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更多融资支持和技术援助”,“我们欢迎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长期机构投资者,在符合其机构职能的情况下视情积极参与,特别是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私人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有利、可预测的环境”等。

 

大项目洽谈到落地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未来是融资到位和项目落地期,是企业海外项目成果丰硕期。但更需要持续的资金跟进,以确保“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性。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所发文章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协会的看法。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