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资产管理》2017年第四期】殷春平:立足保险行业 发展第三方资管业务——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思路

2017-11-14

立足保险行业 发展第三方资管业务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思路

文·殷春平 太平洋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管理部兼营运部总经理

 

一、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发展现状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是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管理人,向投资人发售标准化产品份额,募集资金,由托管机构担任资产托管人,为投资人利益运用产品资产进行投资管理的金融工具,是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挥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突破,也是其迈入大资管业务的重要里程碑。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发展有三个阶段(见图1):

第一阶段:2012年至2013年。此阶段主要是政策红利释放阶段。2012年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使得后期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依托保险行业成为可能。2013年2月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一对一”定向产品和“一对多”集合产品,意味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开闸。

第二阶段:2014年至2015年。此阶段主要依托行业快速增长。从2014年开始保险行业总资产增速保持在22%水平。

第三阶段:2016年以后。此阶段重点发力第三方业务。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受托资产全部或大部分来源于保险母公司,资金的运用及投资主要需满足保险资金运用的监管要求,市场化意识淡薄;

2.逐渐开始管理母公司以外的其它中小保险公司的资金,开始形成第三方资产受托管理业务能力;

3.拓展非保资金来源,包括银行理财资金等,此阶段仍以母公司资金为主要来源,第三方资产受托管理业务能力逐渐加强,面临非保险资金的运用及投资;

4.多元化发展阶段,不同公司随着自身市场地位、投资能力的差异以及监管政策的走向从而形成多元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受托资金来源结构,公司牌照更加齐全,资金来源更加丰富,母公司资金、其它保险机构资金、非保资金均占较大比重。

今后第三方业务将是保险资管机构的主要发力点,也将是保险资管机构逐步走向市场化的关键阶段。

截至2017年7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4.4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73%,其中银行存款1.96万亿元,占比13.58%;债券5.0万亿元,占比34.58%;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1.84万亿元,占比12.76%;其他投资5.64万亿元,占比39.07%。组合类资管产品业务占到相当大的一部分。

图1  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发展阶段

二、监管政策影响

1.《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受托保险资金展开投资,促使保险资金更加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因此“血缘”关系带给保险资管机构的天然红利逐步被稀释。

2.2016年保险行业开始价值转型,负债端开始调整,压缩中短存续产品,投资端配合负债端进行调整,拉长投资期限,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力度,这使得以二级市场投资为主的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对保险资金的吸引力有所影响。但中国保险市场近几年快速增长,行业资产规模快速增加,总的来说,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仍面临较好发展机遇(见图2)。

图2  保险行业价值转型监管引导

3.2016年6月,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强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监管的通知》,贯彻落实国务院“去杠杆、防风险”的指示精神,规范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试点业务,切实防范业务风险。《通知》对于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在对接保险资金时有更为严格的规定,这主要是为了配合保险行业价值转型。而对于定向产品且产品投资人为非保险机构的,产品的投资品种可以按照与投资人约定的产品契约及相关法律文件执行,这就给予第三方组合类保险资管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三方业务将是今后组合类保险资管的重要方向。

三、组合类保险资管主要业务链条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组合类保险资管业务链条,分别是资金端、产品端和资产端。资金端解决的是资金来源问题,不同的资金来源将对应不同的产品策略。产品端主要体现在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品种、投资区域和交易结构上。资产端主要体现的是产品投资范围、投资策略等。

首先从资金端来看,组合类保险资管业务资金来源分为保险资金和非保险资金。从目前测算的情况来看,第三方资金是组合类保险资管业务主要的资金来源,截至2016年末我国组合类保险资管规模第三方占比约为73%,因此需要深入了解第三方资金来源,挖掘资金需求,从而做大组合类保险资管资金端。

其次从产品端来讲,目前我国保险资管机构发行的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种类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投资范围有所限制,因此相比公募基金而言还是有所差距。根据最新组合类保险资管政策《关于加强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监管的通知》,依据产品投资的基础资产类别和规模比例,产品可分为单一型、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另类以及混合类等类型。

最后从资金端来讲,不同的资金来源决定了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不同的投资策略。从投资范围来讲,《关于加强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监管的通知》明确规定产品为集合产品或产品资金涉及保险资金的,其投资范围包括:境内流动性资产:现金、货币市场基金、银行活期存款、银行通知存款和剩余期限不超过1年的政府债券、准政府债券、逆回购协议;境内固定收益类资产:银行定期存款、银行协议存款、债券型基金、金融企业(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公司)债券和剩余期限在1年以上的政府债券、准政府债券;境内权益类资产:公开发行并上市的股票(不含新三板股票)、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产品为定向产品且产品投资人为非保险机构的,产品的投资品种可以按照与投资人约定的产品契约及相关法律文件执行,相比公募基金等产品,投资范围相对受限。

从投资策略来看,对于不同的保险资金和风险承受能力者,组合类保险资管业务在对接时采取的投资策略也有所不同。财险资金一般来讲期限较短,由于我国目前财险行业综合成本率较高,投资端收益率尽量避免出现剧烈波动,其投资策略将是选择流动性较高的短期资产,投资回报相对较低。对保障型寿险而言,由于负债期限长且尽量较少对利差的依赖,因此投资端将选择期限较长的资产且收益率较为稳定。对于银行理财而言,这部分资金往往具有“刚性”特性,收益率倾向于满足委托承诺,对投资要求较高。因此整体来讲,资金端、产品端和资产端贯穿组合类保险资管业务,紧密联系各业务链条以做大资金端、做强产品端和做活资产端。

四、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应对思路

(一)面临的问题

1.综合性的投资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投资能力是资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投资业绩是说服投资者最有力的证据。目前看,保险资管机构的整体投资能力尽管近年来已有显著提升,但对比国内外先进机构仍有差距,需要在市场竞争中持续不断地锤炼。

2.主动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

在当前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的外部环境下,保险资管业务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和问题日益多元化,也加重了投资操作中的研判困难。因此,必须提升主动风险管理的意识,更加重视业务发展的质量,调整发展预期,推动业务发展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3.客户群体有待丰富

从资金来源看,保险资管机构受托管理资产规模70%以上为保险资金,剩余部分为非保险资金,该比例距离国外大型保险资管机构资产管理规模中50%-75%为第三方资金的比重还有较大差距。迫切需要逐步建立“保险母公司-业外机构-零售客户”多层次的资金来源结构,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

4.“大资管”背景下竞争压力大

2012年保监会发文《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允许证券公司及基金公司受托保险资金展开投资,促使保险资金更加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因此“血缘”关系带给保险资管机构的天然红利逐步被稀释。同时在“大资管”背景下,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和各类资管机构的业务、产品交叉性和替代性强,因此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的竞争对手较多,压力较大。但压力往往也伴随着成长的空间,这有助于保险资管机构加大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种类和交易结构,加强其主动管理能力,真正把保险资管机构推向大资管平台。

5.产品发展处于相对劣势

目前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投资范围相对受限,对于海外资产、信贷资产和金融衍生品等投资受限,而且保险资管的投资范围主要还是以保险资金可投为基准,导致保险资管产品的最终特征与投资人的初衷存在差异,进而影响保险资管产品的业务推进效率和产品落地速度。

6.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我国保险资管机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同时保险资管行业在固定收益投资方面比较擅长,而在权益、量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此外,保险资管机构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长期以来依靠集团保险资金优势,使得资管公司业务结构相对单调,这使得保险资管机构形成了以团队化和平均化为主的激励机制,这些激励机制已经很难适应资产管理业的发展,特别是以主动管理为主的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业务。投资能力是保险资管机构的核心能力,因此对投资人才的培养和激励至关重要,否则将对人力资源和业务拓展产生较大的冲击。

(二)应对思路:持续提升投资与风控能力,优化业务链条,做大组合类保险资管业务

1.密切关注监管环境和态势的变化

2015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市场强监管的趋势不断明晰。2016年6月,保监会出台《关于加强组合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业务监管的通知》(104号文),首次提出了八条底线的约束。2016年12月,国家财税机关明确,资管产品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增值税应税行为,按照现行规定缴纳增值税,执行后将直接影响资管产品收益,并对资管业务的发展和运营产生一定的冲击。2017年,在监管趋紧、“去杠杆”、“去通道”、“脱虚向实”的背景下,债券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加剧,权益市场震荡,这都将对满足客户需求提出更大挑战。同时,预计2017年将迎来监管部门对资管机构和资管产品的统一监管,这将对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保险资管机构必须打好客户、产品、定价和渠道的组合拳。通过与市场同业的对比,扬长克短,积极提高服务能力和竞争能力。

2.整合资源,积极拓展第三方业务

在“大资管”背景下,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直接体现了保险资管机构主动管理能力,也是参与大资管竞争的重要窗口。从国际经验来看,第三方财富管理将是做强做大保险资管机构的重要渠道。

3.在基于风险收益维度的产品线基础上,打造能够穿越市场周期的产品线

保险资管机构不断丰富产品类型,通过有效“孵化”和开发以各种有效策略为主线的系列资管产品,已经基本完成构建风险收益水平呈梯度排列完整的产品线。但现有产品线不能完全满足在市场周期不同阶段的客户需求,缺乏与特定阶段相适应的产品,这就需要保险资管机构着力建设穿越周期的产品线,以满足客户在市场周期不同阶段上差异化的需求。

4.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为客户发现价值、创造价值

预计保险资管产品的认购人范围将逐步拓宽,企业年金、养老金、职业年金、地方公积金等各类资金以及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均可购买保险资管产品。保险资管机构要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切实加强与委托人的沟通和交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资金属性,以“量身定做”的方式开发保险资管产品,满足第三方客户的多元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需求,成为专业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供应商。

5.持续提升投资能力

保险资管机构已在固定收益投资和另类投资等非标投资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从投资收益看,稳定性、收益性和抗周期性逐步增强。随着投资新政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和范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放开,各种高中低风险和收益的投资工具应有尽有,险资大类资产配置更趋多样化,保险资管机构要不断推动投资能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6.不断完善保险资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保险资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管理工作,其实质是从精细化管理出发,全面考量资管产品规划、开发、运作、投后管理直至到期清算的全过程,以最合理的管理成本,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是对资管产品进行全方位动态管理,旨在确保资管产品规划、设计和执行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实现资管产品管理的最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可以提升产品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保险资管产品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7.持续提升风险控制能力、营运保障水平

保险资管机构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对公司在投资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等)进行分类定义和管理,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实现可持续价值增长。营运方面,通过全业务流程营运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实现营运管理由注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向服务保障和营运价值创造的根本转变,为客户提供优质作业服务,有效控制操作风险,从整体提升公司营运价值及保障能力。

8.开发高效、适用的数据科技新系统

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兴起的时代,资产管理市场的竞争也是信息技术系统的先进性和高效性的竞争。随着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化进程的加快,投资工具、领域、区域及交易结构、交易对手、风险因素、操作技术等日益复杂,需要开发运用更为便捷、直观性更强、管理更有效、流程更明晰、过程全覆盖且无缝连接、数据共享的信息技术系统,运用先进的金融数据技术支撑资管产品的开发和运行。

9.人才培养

人才是投资管理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专业的经营团队是核心。由于组合类保险资管业务具有交叉、趋同属性,对于优秀人才的管理将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在人才管理方面,保险资管公司要逐步走向市场化,建立健全绩效导向的、市场化的人才筛选机制、考评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随着行业门槛的逐步放开,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不再是看“先天政策优势”,而是各凭本事,由市场竞争决定,保险资管机构凭借牌照优势独享保险资金资格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为了谋求发展,一直在保险资金领域里的保险资管机构也已冲破界限,巩固原有保险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积极参与泛资产管理时代的竞争,谋求扩大第三方资金管理规模,扮演其他保险资金和公募资金的投资管理者角色,提高自身全方位专业化资产管理能力也已成为保险资管机构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