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瑾:建立标准化的保险场内市场

2018-06-08

作者|曾于瑾「上海保险交易所董事长」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现代金融市场运行的核心要素,也是跨机构、跨市场、跨地域、跨国界开展金融活动的重要渠道。构建高效、透明、规范、完整的金融基础设施已成为一项先导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将其作为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在金融科技日益发展等新形势下,传统保险生态面临较大变化,但保险生态变革始终不能脱离金融服务的初衷,也绝不能挑战金融安全的本质,因此,构建完善的行业基础设施保障行业生态平衡发展、维护市场安全稳健高效运行势在必行。

 

推动建立标准化保险场内公开交易市场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保险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保险交易所(下称“保交所”)正式成立。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保交所针对行业效率低下、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不对称严重、隐蔽交易分散等痛点难点,通过构建完善的保险市场交易功能与服务体系,加快保险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立标准化场内公开交易市场,促进我国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形成,对推动普惠保险,支持差别化监管、分类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有利于对高风险产品实施穿透式、全过程监管。面对高度复杂的保险市场,保交所可利用一线、靠前的市场地缘优势,运用现代化综合平台和配套设施对行业负债端、资产端进行全流程、封闭式统计、监测、预警和管理,支持开展微观审慎监管,将复杂市场风险明晰化,便于对风险进行穿透监管和全过程监管。

 

二是有利于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作为风险交易所,保交所可以建设共享和开放的多层次风险分散平台,整合投保人、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各级政府等不同主体的需求,探索建立自然灾害数据库,推动研发巨灾债券等保险支持证券,拓宽风险损失的融资渠道,为建设直保与再保、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国内与国际相衔接的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提供全流程的功能服务,推动自然灾害风险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有效转移、分散和化解。

 

三是有利于降低行业成本,提高交易效率。面对保险业长期低质量低效率发展的现状,保交所可通过打造公开、透明、规范的场内交易市场,将部分标准化程度较高以及需要强监管的产品纳入场内交易,有助于实现统一对接获客渠道,降低中间环节成本;统一保险账户并集中清结算,降低资金清结算和管理成本;统一提供集中信息披露的载体,减少销售误导现象;统一使用集中的出单系统,减少信息系统建设成本支出;同时,通过提升市场透明度和信息公开化水平,可以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率。

 

四是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保障需求,推动普惠保险供给。为引导行业回归本源、扩大有效供给,保交所可以发挥公信力平台功能,通过发布规则、自律管理、集中挂牌等措施,推动保险机构扩大养老、健康等普惠保险产品的供给,并与健康大数据、社会保障数据等互联互通,为健康养老医疗等保障型保险产品精算设计,提供更准确的大数据支持,推动保险业供给社会真正需要的保障型和风险管理型产品。

 

创新搭建保险风险交易所功能框架

 

保险的本质是转移和分散风险,保险交易的本质属性也就是风险交易。通过保险交易这个场所,能够使风险在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多层次进行分散和转移,进而扩大整个社会的保险覆盖面,惠及更多保险受益人。作为风险交易所,保交所围绕保险风险交易主线,秉持“让风险交易更有效率、让保险产品更加惠民”的愿景,坚持综合服务平台和行业基础设施的市场定位,努力建设保险、再保险、保险资管三大交易平台,配套搭建服务保险交易场景的金融配套功能服务,为行业提供中后台基础运营支撑,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综合服务支持。

 

一是明晰风险交易所的功能定位。保交所作为保险业的交易平台,不是保险公司,也不是一般意义的中介,具有四大属性:平台属性即只提供风险转移和分散的相关基础设施,不提供承保能力,不承担保险风险;基础设施属性即具备一般金融交易的技术和基础功能,如账户、登记、托管、交易、结算、反欺诈等;公开市场属性即作为行业的集中交易场所,可以发布交易规则,明确公开信息披露要求、推动提供标准的保险产品,优先维护公众利益等;科技属性即深度集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具有向保险上下游产业链拓展和延伸的能力。

 

二是明确增量和存量两个层面的交易市场建设路径。比照一般金融要素市场交易阶段划分,结合保险产品特点,场内保险交易市场建设可以分为增量保单交易和存量保单交易两个层次,增量保单交易即为保险公司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提供场所和设施服务,如已上线的地震巨灾保险等,旨在拓宽风险保障的覆盖范围;存量保单交易即为保单持有人转让、质押已持有的保单提供场所和设施服务,如正在研究推进的保单质押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保单的流动性,丰富保险服务社会治理和满足民生保障的方式。

 

三是推出交易一体化功能服务。保交所集成推出保险交易、信息披露、登记存管、资金结算等一体化功能服务,实现了数据流、业务流、资金流的融合统一和高效管理,有利于推动普惠保险产品供给,提高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水平,增强保险产品登记的公信力,提升机构间清结算效率,降低行业交易成本。

 

四是制定和出台相关业务规则。保交所在建设初期就十分重视业务规则建设,相继发布了保险产品交易系统规则、会员办法、保险招投标规则、保险账户管理办法、结算银行管理办法等规则,成为保交所组织和管理市场的重要依据。

 

五是注重发挥保交所作为行业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平台的信息枢纽作用。依托91家股东单位、244家会员机构、335家会员二级机构,保交所发挥清结算、账户、交易平台等功能,以“总对总”方式,积极推进保交所与银行、健康、养老、医疗等机构的互联互通,有效降低保险业与其他产业连接的成本,为行业创新提供更准确的大数据支持,持续推动和引领保险行业生态系统重塑。

 

打造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平台

 

“在世界上要办成几件事,没有老实态度是根本不行的。”开业以来,保交所就致力于基础功能建设,实现了保险业探索运用金融交易功能从“0”到“1”的重大突破,目前已初步搭建保险、再保险、保险资管三大交易平台,配套建成账户、登记、结算、反欺诈等功能服务,为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和风险可控的场内交易市场打下了基础。

 

推动政策性产品纳入场内交易,打造公开、规范、高效的保险产品交易平台。一是创新推出“保交所+共保体”模式,推动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由理论迈向实践。建设首个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的行业性巨灾保险平台,与41家保险公司共同推出全国首款地震巨灾保险产品,实现了承保、批改、清分、结算全流程自动化操作。截至目前,地震巨灾保险已覆盖家庭315.4万户,实现风险交易额1214亿元。二是创新推出“保交所+精准扶贫”招投标模式,建立金融业扶贫攻坚新机制。针对贫困地区及各类困难群众具有区域特点的保险需求,设计了一套从招标到中标、从承保到理赔全程参与并实施监督的保险扶贫公益机制,建立行业级评标专家库,有效发挥了保险扶贫的精准施策和杠杆作用。目前保交所和银行、证券等机构合作,累计利用1415万元公益资金撬动580亿元的保险保障,惠及6省34个县的困难群众共计86万人次。三是搭建国际航运保险平台,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线国际航运保险登记平台,收集、审核、登记相关航运保险数据,目前登记国际航运保险保单约8.4万份,总保费约11亿元,风险交易额达20826亿元。承接并优化完善上海航运保险产品注册管理平台,注册机构和注册产品数均连创历史新高,目前平台注册机构51家,注册产品达5122个。

 

推动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打造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在监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保交所大力建设再保险市场。一是受监管机构委托管理中国再保险登记系统,严格落实登记系统的数据真实性和完整性要求。目前境内外653家再保险接受人和215家再保险经纪人已完成注册登记。二是国际再保险交易平台完成试运行,可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数字化交易服务,首单支持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协议预计风险交易额24亿元。三是配合监管机构研究论证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再保险共同体的可行性及其运行机制,发挥平台登记和交易功能。四是运用自贸区人民币跨境结算创新机制,开通保交所FT直通账户,为完善跨境再保险机制奠定基础,研究制定保交所境外会员再保险保证金制度。

 

推动资管产品集中统一登记,建设保险资产管理平台。一是推动资管平台成为保险行业资管产品法定登记交易平台。注册成立专业子公司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公司(下称“中保登”),为保险资管产品提供登记、发行、托管、交易、结算、信息披露及信用增进等服务。二是经监管机构批准正式发布上线运行通知。目前系统正有序推进账户开立、存量产品登记、信息披露、培训、联测等工作。三是服务监管工作初见成效。通过存量产品信息登记,保险资管产品集中登记系统持续为监管部门提供监测报表,为非现场检查、政策分析、量化评估等工作提供有效数据支持。四是创新探索服务行业的路径模式。积极试点保险资管产品场内发行和份额登记,成功发行长江养老—太平洋寿险保单贷款资产支持计划、华泰资管—中国商飞债权投资计划等产品,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五是启动行业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积极推动与保险资管协会产品注册系统的互联互通,为行业数据整合创造有利条件。

 

逐步建成规范统一的账户、登记、结算、反欺诈等配套功能。保交所从交易端入手,在保险业引入账户、清结算等金融行业普遍具备的交易技术和基础功能,补上了保险行业基础服务缺失的短板。一是建设具有行业特点的保险交易账户,推动我国保险服务从“保单”模式转向“账户”模式,已为近330万保险消费者提供了账户管理服务,助力保险机构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研发推出清结算和银保资金划付系统,创新共保体机构间清结算模式,解决长期制约行业交易的痛点。2017年12月14日,保交所财险共保交易结算平台正式上线,首批试点并签约3项共保项目,为财险共保业务提供交易撮合、数据清分、资金结算、信息查询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开创了保险业机构间集中交易结算新模式。三是建立保险交易反欺诈平台,与权威数据源“总对总”对接,向行业提供近10项行业外信息查询服务,累计查询量约30万笔,并利用区块链技术积极建设行业反欺诈信息共享联盟,解决行业内信息共享不足的问题,服务保险机构提升规范经营水平和防范欺诈风险。

 

聚力拥抱新时代,扬帆起航再出发

 

党的十九大为我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对此保交所将秉承开拓创新精神,与中国金融市场共同前进。面对新形势下中国金融领域的三大任务,保交所将既承担辅助监管、防控风险的职能,又承担服务行业、优化市场的职能,在监管与市场之间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致力于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确保风险防控耳聪目明。

 

一是加快推进场内保险交易市场建设。根据产品试点情况,完善保险产品交易系统,夯实交易基础;力争将政策性以及需要高度监管的保险产品纳入交易系统进行集中交易,在保持销售和服务模式不变的基础上,实现统一账户、统一登记、统一结算、统一出单;通过实现场内挂牌交易注册制、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完善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助力风险防控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二是加快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稳步推进系统建设,完成国际再保险交易系统二期功能开发,扎实做好再保险登记系统管理工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动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发布,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保险再保险共同体落地;按照监管要求和国际惯例,完善“1+N”再保险平台规则体系并尽快发布,着力提升市场服务水平。三是加快推进保险资管平台建设。稳妥有序推动系统平稳上线,实现资管产品集中登记;完善数据库建设2.0版,全面助力监管;抓住资管新规关于标准化产品界定趋严的机遇,推动保险资管“非标转标”工程;做好保险资产证券化课题研究,打造保险版ABS平台;建设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加快推进市场化业务的发展。四是持续完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优化保险一户通功能,加快登记托管项目试点。同时,完善服务交易场景的结算体系,推出各类保险资金结算服务。五是加快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把系统建设、安全运维摆在首位,确保各系统开发按计划顺利完成并平稳上线。


(稿件来源:中国金融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