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协会工作

贺竹君:坚持创新驱动与审慎经营的内在统一

2020-12-09

坚持创新驱动与审慎经营的内在统一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副会长 贺竹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2020第一财经新金融峰会。今年疫情下,“远程”、“非接触”让大家对金融科技有了更直观、更真切的体验和理解。在当前疫情尚未完全平息、经济社会生活稳步复苏的时刻,我们齐聚一堂,交流对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思考和见解,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此,我分享一下保险资产管理业的发展情况和几个观点:

一、“稳健”为基,保险资产管理业稳中求进,发展持续稳中向好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内外部困难和不确定因素陡增。保险资产管理业有效抵御疫情和经济下行冲击风险,持续了有速度、有效益的发展态势。从负债端看,保险业发展韧劲依旧较足。截至今年10月末,保险业实现原保费收入3.96万亿元,同比增长了6.88%,预计全年保费规模将超过4.5万亿元,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基本能够实现,同时也为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源源不断提供久期长、体量大的现金流。从资产端看,保险资金投资依旧稳健。截至10月底,保险业总资产2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9%;资金运用余额20.8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迈上新台阶。受益于股市行情,前三季度保险资金实现投资收益的整体情况好于预期。行业抓住利率窗口期优化固定收益资产配置,把握好股市结构性机会,积极创设保险资管产品,有效强化风险管控,较为从容地应对了难以预估的市场波动。从偿付能力看保险业抵御风险冲击的资本积累和经营基础依旧可靠。第三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2.5%,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0.5%今年以来,综合偿付能力、核心偿付能力虽逐季有所小幅回落,但第三季度已经企稳,总体充足。保险业呈现出较强的抗周期特征,这也得益于保险资产管理的特点:即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两端联动,形成了跨周期经营和平滑市场波动的能力;大类资产配置下形成的资产多元化配置结构,有利于分散风险,获取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和收益。

二、“主动”为先,着力把握机遇期,行业发展动能持续积聚

一是保险业增速不减,为保险资产管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成长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保险市场。2000年以来,保险业原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8.88%,同期GDP年复合增长率12.81%,行业增速总体上高于GDP增速。目前,我国保险业的峰值还远未到达,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从日本、英国等发达市场经验看,大体上在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寿险深度(保费占GDP的比例)才会有所回落,由此可见,我国保险业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保险资金运用规模伴随保险业务增长而增长,呈正相关性。2000年以来,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年复合增长率25.33%,高于原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一方面是投资收益增厚了资产账面价值,另一方面是受托管理的保险业外资金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底3.77万亿,占比19.89%,持续有所上升。

二是人口老龄化加速,为保险资产管理业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多项数据表明,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医疗、健康,+财富管理+科技赋能”,已成为保险业探索加速发展所聚焦的新业态。对于保险资产管理业而言,养老市场,特别是养老金管理、养老财富管理等领域,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在养老第一、第二支柱方面,截至2019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累计资金规模8.4万亿,保险资管和保险专业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养老金市场中主要的管理人之一。然而在养老第三支柱方面,个人商业养老金储备规模依然很小,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巨大差距,未来养老第三支柱的逐步完善将为资产管理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一蓝海市场并非保险业和保险资产管理业所独享,在监管一致性的框架下,市场机会对于大资管行业人人平等。只有主动发力,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供精准适配、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管好长钱、用好长钱,才能成为第三支柱的主要建设者和管理人。

三、“专业”为本,秉承价值理念,保险资产管理长期、稳健获取绝对收益的能力持续深化

一是不断夯实长期投资、稳健投资的固有优势。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追求长期、相对稳健的绝对收益,同时对于投资收益的波动性也相对敏感。回顾历史数据,很欣喜地看到,2005年以来,保险资金年均财务投资收益率5.44%,总体上明显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率中枢,为行业稳定释放利差益奠定了基础。保险合同负债准备金750天折现率曲线是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的移动平均,从长周期视角看,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是完全可以覆盖保单负债成本的。

二是不断突出价值投资、多元投资的比较优势。首先,保险资产管理业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经验丰富,针对保险资金投资期限长、负债成本刚性等特点,搭建资产负债联动机制,动态实现资产负债的“3个匹配”:即期限结构匹配、成本收益匹配、现金流匹配。其次,具有追求长期、稳健的绝对收益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资产配置体系,配置结构相对稳健并不断优化。截至今年第三季度,银行存款2.58万亿元,占比12.5%;债券7.58万亿元,占比36.6%;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2.68万亿元,占比12.9%;其他投资7.87万亿元,占比38%。保险资管机构既要精准把握委托方资金的约束条件,也要拥有对于宏观经济、市场趋势、资产特征的长期研判,在战略配置下构建投资组合,进行战术配置和动态调整优化,逐步形成了在大类资产配置、跨周期稳健投资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有助于实现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

四、“使命”为重,丰富保险资管产品供给,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

一是保险资管产品创设“质、量并重”。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主动优化机制,保险资管产品由注册制改革为登记制,将合规实质性审查和风险价值判断交给市场,压实机构在合规运作、风险评估、信息披露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建立完善了以信息披露、风险监测为核心的产品登记机制和产品自律管理体系。登记(注册)平均时长已缩短为目前的不到3个工作日,效率持续提升。保险资管产品创设更加重视质量,近年来没有出现明显的风险事件,为保险资金另类投资行稳致远奠定了良好基础,并不断加大对国家战略、实体经济、基础设施、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10月,累计登记(注册)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1647只,登记(注册)规模3.83万亿元。今年以来,发展势头不减,登记(注册)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314只,同比增加66.14%,合计登记(注册)规模6487.19亿元, 同比增加47.15%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多措并举”。近年来,保险资管产品另类投资平均期限持续维持在6年以上的水平,20201-10月登记(注册)债权投资计划的平均投资期限为6.66年,持续、稳定向实体经济提供中长期资金。截至目前,行业累计登记(注册)债权、股权投资计划的规模3.52万亿元,主要投入交通、能源、不动产以及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等。其中,涉及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相关登记(注册)规模分别达到1.64万亿元、8379.27亿元、4575.81亿元。此外,保险资管业参与股权投资初具规模。截至 2019 年末,保险机构股权投资资产达到 1.85万亿元,占行业总投资资产的 10.43%。保险资金正在积极布局医疗、养老、大健康,以及TMT、大消费、物流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分享新经济发展红利。

五、“科技”赋能,驱动资产管理创新,数字化融合发展趋势更为确定

近年来,保险资管行业积极探索科技实践,逐步从应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系统向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转变,推动投资体系、风险管理、运营模式持续优化和创新,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从技术角度看,创新应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人工智能应用,包括智能投研、智能投资、智能投顾等。通过人工智能,挖掘数据、跟踪市场、帮助分析师进行价值评估和风险判断,捕捉市场变化。从头部机构实践看,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处理和再利用,如通过NLP(自然语义识别)进行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利用OCR(光学字符识别)对图片进行识别并形成文字记录,利用深度学习实现对咨询的分析,建设统一技术平台,实现数据自动采集、聚合、展示等。可以说,人工智能已经在行业得到初步落地和发展。

二是大数据分析应用,包括信用风险监控、量化投资、精准营销等。如在信用风险监控方面,通过大数据收集有用信息,对投资对象或交易对手特征画像;在量化投资方面,扩大投资数据收集处理范围,提高投资效率并降低投资不确定性,控制风险;以及利用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舆情监控系统和智能搜索引擎等。

三是金融云服务应用。随着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保险资管机构需要大量的IT系统建设,目前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当然并不局限于此):第一,利用云计算部署应用系统,如基于容器的PaaS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满足系统对IT基础设施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需求;第二,利用流程自动化完成系统运维中大量重复性工作等。

四是自动化运营应用。从电子化、无纸化已经开始向自动化、“无人化”深入,RPAOCR、电子传真等技术有效地提升了运营效率。如科技化办公,实现移动办公平台、任务分配及跟踪、业务流程监控等功能;企业服务支持方面,由人工智能协助完成估值、清算、对账等工作,明显降低成本、节约时间。此次疫情是对运维能力、技术能力和运营水平的一次大考”,行业各机构启动应急响应,交易不断、办公正常、网络设备稳定,科技保障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的看,资管科技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乃至新模式,正在对资产管理的核心功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创新驱动、价值成长的新引擎,保险资管行业的转型升级也必然是数字化转型。

六、“审慎”为要,坚持创新驱动与审慎经营的内在统一

一是资管科技应当接受必要且适当的监管。银保监会郭树清主席强调指出:“金融的本性决定其特别容易陷入自我循环的泥淖。因此,金融监管必须把防止脱实向虚作为主要目标之一。”金融科技增强金融体系透明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总体上看,有助于市场稳定和有效性。同时,也应当坚决避免借助科技助长金融体系加速自我循环、自我膨胀,持续积累风险。防控风险、维护稳定始终是资管科技应用创新的前提。

二是建议有针对性地健全完善审慎监管框架。就宏观审慎而言,更加依托于大数据、算法、复杂建模、机器执行来进行的金融交易,在明显拓展能力边界的同时,在一些情况下是否会助长市场的顺周期性和波动,仍然有待观察,至少对于实施逆周期调节和市场干预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就微观审慎而言,要不断完善资本约束的技术标准,保证业务风险敞口可计量、可控。在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是对银行信贷确定基本的资本金约束,把杠杆率控制在安全范围。在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公司可用且可靠计量的财务资源能够充分覆盖代表风险暴露的最低资本。风险暴露中,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占有很大比列。保险资产管理业受托管理着80%的保险资金,配置在债券、存款、股票、另类投资等金融产品上,计量后的资本要求汇总到保险公司最低资本中,接受资本监管。在资管科技持续改变资管行业的趋势下,进一步研究完善风险计量模型、优化风险因子和调节因子的设置,也是有必要的。

三是建议对资管科技的创新存真去伪、包容审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目前,我国的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在部分领域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这极大地得益于监管部门鼓励科技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所制定的政策和所秉持的包容审慎的态度。金融科技明显地改变了金融活动的样貌,不断解构与重构,促进分工和竞争,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改善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化。

就保险资产管理业务而言,资产管理是投融资和交易过程,也是信息生产加工过程,资产管理人同时在资产端、客户端对资产和资金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资产配置过程也是信息匹配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资产管理业务天然具有数据属性,资管与科技深度融合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用最大化。

当然也必须看到,金融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风险,也使金融风险的形态、路径和安全边界发生重大变化,实施有效、全覆盖的监管也实属必要。近期,银保监会曹宇副主席指出:“要处理好加强监管与支持创新的关系。始终将是否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是否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是否有利于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三个有利于原则,作为衡量金融创新合理性的基本标准,坚决打击偏离实体经济需求、危害金融稳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伪创新”“乱创新行为。”我们相信,贯彻好三个有利于原则,进一步提升监管科技化水平,丰富完善监管工具和手段,必将为真创新好创新提供一个包容审慎的良好发展环境。

四是行业自律与市场约束不缺位不错位。目前,监管任务繁重、监管资源紧缺,金融领域各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应在监管部门指导下,进一步辅助开展风险监测和信息披露,更多参与数据标准和产品规则、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和自律管理,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同时,头部资管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应担负更多责任,更加关注系统性稳定,主动维护市场秩序,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和客户权益。

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大家都在学习全会精神。对于保险资产管理业而言,如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我理解,应当秉持更加开放的心态,培育更加开放的生态,坚持创新发展与审慎经营的内在统一,努力实现防风险与稳增长的长期均衡,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民生福祉。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思考,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