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 • 新机遇|国寿资产王军辉:资管新规延期,保险资管如何实现跨周期运营和长久期发展

2020-12-17

   「 编者按 」

  大资管行业是最能体现金融生态演进的竞合行业,目前已经进入改革转型关键时期,需要更好把握财富管理需求、投研能力提升、金融科技浪潮、产品策略创新、金融开放机遇,努力实现增量发展。同时积极谋求差异化发展战略,力争在国际合作领域取得新突破。

 

  来源 | 《当代金融家》杂志2020年第11期,原题为《新规延期下的保险资管跨周期运营和长久期发展》

 

  王军辉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首席投资官,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至2021年底,主要考虑今年以来疫情冲击、宏观环境、市场影响、实体融资等因素,统筹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既定资管业务改革方向不变。目前国内大资管行业已经进入改革转型关键时期,新一轮供求关系正在推动行业步入“新增长”轨道,未来要坚定不移走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之路。

 

  后疫情时期的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形势

 

  资管业务是体现金融资源配置高效、透明优势的重要载体,连通市场投资人和融资者的主要桥梁,受宏观经济、供需主体、市场运行、监管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

  

  我国经济仍具有长期向好发展趋势

  

  随着2020年下半年经济运行稳步恢复,预计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基本能够实现。从长期看,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面没有变,具有三方面显著优势。一是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和内需潜力,人均GDP稳步跨上1万美元,在金砖国家位居前列,拥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形成超大规模内需市场,还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二是产业链供应链综合比较优势,作为全球唯一涵盖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应对疫情期间展示出“中国制造”的强大生产能力和齐全配套能力。三是有效宏观调控和充足政策空间,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整体利率水平、商业银行利差空间高于主要经济体,必要时可提供降息降准空间。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财政赤字率在国际上相对较低,支撑宏观经济稳健运行有基础、有条件、有动力。


  居民财富积累等为资管业务注入强大动能


  随着居民财富增长、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金融业全面开放提速,市场对资管业务需求不断增加。一是私人财富持续积累,配置结构逐渐转向金融资产主导。据测算,2020年我国居民财富将增至200万亿元人民币,其中高净值家庭财富约占全部个人可投资资产的51%,且未来5年还会保持高于10%的年均复合增长,催生大量投资理财需求。二是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发展,与美国个人商业养老金占本国养老金资产规模的比例达到35%、英国接近20%、新加坡和韩国均高于40%相比,国内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短板十分突出,还是一片巨大“蓝海”。三是全球资本增配中国,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外资合计已持有A股市值2.08万亿元,占流通A股比例升至3.6%。“债券通”落地3年来,外资持债规模每年增长近40%,近900家境外法人机构投资者总规模已达2.6万亿元,占我国债券总量比重的2.4%,持有国债规模占比达9%


  资本市场健全完善提供更多投资机遇


  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完善,中长期资金开展价值投资的制度体系更加坚实。一是债券市场提质增量,企业债券融资成为实体企业第二大融资来源,未来有望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产品谱系更加丰富,绿色债券、混合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等产品进一步发展,利率市场化推动各类以LPR等为基准的浮息债券规模和数量增长,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联动效应进一步显现。二是股票市场吸引力更趋增强,监管正在研究制定的全市场推广注册制实施方案,成为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性改革,未来将推动资本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更加顺畅,各类主体进一步归位尽责,法治保障更加坚实,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险资、外资、年金等长线资金入市渠道持续拓宽,为市场注入源头活水,一些符合政策导向和未来方向的科技创新、战略行业、新兴产业等细分市场,估值水平可能更快提升。三是另类市场迎来“新基建”重大利好,随着国内经济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以内为主“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主要形式,长三角、粤港澳两大增长引擎带来广阔另类投资机遇,部分主题基金规模甚至已达千亿级。


  监管致力引导行业形成长期稳定资金供给


  监管逐步由破到立,着眼于推动大资管行业改革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一是引导市场机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打开对评级靠前、综合实力较强、稳健审慎经营机构的投资限制,彰显长期资金供给特色,为实体经济提供跨周期、有韧性的资金支持。二是支持机构更好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逐步把投资风险识别、管理、处置权交回市场主体,鼓励科学理性的业务创新,健全完善风险与收益激励相容市场化机制。三是深化国际间专业合作,推动各类资管机构在经营方式、治理手段上更趋国际化,包括引入外资股权、合资设立子公司等创新方式。四是推动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发展,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解决现有各类金融工具短期化、养老保障功能不足问题,集中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增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力量。五是严格坚守风险底线。统筹审慎与行为监管、机构与功能监管协同体系,以资管新规确立的统一标准和改革方向为准绳,树立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鲜明导向。


  如何在业务转型升级中实现增量发展


  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形势和监管要求,大资管行业特别是保险资管行业应努力育先机、开新局,以“五个把握”引领业务转型升级,实现增量发展。


  一是把握财富管理需求。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上指出,金融机构要发挥专业优势,做好财富管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人民群众财富的长期保值增值。2020年出台的《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及配套细则,明确保险资管机构可向合格自然人投资者提供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这是保险资管市场一次质的飞跃。财富管理业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稳定的轻资产业务模式,产品服务充分体现个性化定制化特点,未来可能将形成包括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证券和第三方财富管理等在内的大财富管理市场,不同机构各具优势。保险资管应加快搭建面向合格自然人投资者的财富管理平台。对标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紧紧围绕客户需求趋势特征,在开展客户画像扫描分析基础上构建产品策略矩阵,配套建立相应业务流程、风险管控、运营支持、信息系统,打造以“多元资产配置+资金保值增值”为核心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全集团协作、全市场遴选、全球化配置、全产品矩阵、全流程服务”投资服务体系,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影响力。


  二是把握投研能力提升。坚持“在资管言资管”“干资管谋资管”,回归主动管理本源,扎实培育资产配置、品种投资、风险定价能力。特别是适应未来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和资本市场结构性机会,完善投研一体化机制,主动抓取更多适应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性资产。保险资管应进一步彰显行业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和风险管理核心专长,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投研体系,兼顾前瞻性、科学性、效率性。特别是面对复杂多变和不稳定不确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资产配置方法为投资注入“确定性”。在此基础上,加强投资管理和主动风险管理能力,着眼于全市场、全品种和多策略,提升保险资产长期收益。特别是面对未来社会融资成本下降、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和信用分化趋势,应在总盘子中考虑适当提高期限长、风险适中、收益率较高的另类资产比例。


  三是把握金融科技浪潮。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逐步兴起,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各种革新应用场景。金融科技是助推资管业务发展的重要引擎,应加快向“数字资管”转型进程,在守住数据安全底线基础上,打造业务与科技紧密融合的数字化、创新型投管平台。保险资管能够为金融科技提供丰富应用场景,从未来趋势看至少应有五个方面:一是智能投顾,包括纯线上智能投顾、线上线下混合型智能投顾等差异化模式。麦肯锡咨询公司测算,到2025年全球智能投顾AUM规模将从2016年的1300亿美元增长到2.3万亿美元,增幅近18倍,特别是依托庞大客群资源的“机器人投顾”成为主流。二是个性化数字化营销,通过敏捷业务团队和新的工作方式,推动业务增长、利润提升。三是智能投资,依托AI和大数据技术开发各类量化策略工具,应用于日常量化投资、算法交易。四是投资流程自动化,实现从文档接手、文本提取、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结果展示的全程数字化,大大压缩提取数据、检查数据质量、筛选试算、输出结果所需时间。五是非传统数据分析,随着新的数据收集手段不断涌现,通过量化模型分析创新指标和数据规律,提升和迭代传统投研决策方法。


  四是把握产品策略创新。目前大资管行业转型发展尚在初期,策略、产品和服务供给相对同质化,特别是以固收为主的配置普遍面临收益率难题,同时优质资产荒也加大了非标管理和另类投资难度,通常情况下,优质信托、债权计划等对提高组合收益率、降低波动性具有重要作用,但短期疫情和长期经济放缓叠加,使得产品服务创新难度进一步增大。纵观全球领先机构,如贝莱德受益于全球指数体系影响力,先锋则利用极低佣金模式抢占市场份额、形成竞争优势。保险资管应积极学习借鉴海外经验,对业务模式、产品布局等大胆突破,提升市场化产品策略创新能力。注重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与均衡性,形成丰富完备的产品线,满足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长短期资金管理需求。更加重视客户细分,针对不同偏好在多资产类别中选择预期收益跟踪误差最小的组合,利用全产品优势,给客户提供更大的资产选择空间,以个性化、差异化、专业化服务满足客户投资需求。


  五是把握金融开放机遇。国内金融业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已经按下“快进键”,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多项开放措施,大幅放宽金融业外资股比限制,扩大业务范围,拓宽中外金融市场合作领域。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外资独资寿险公司和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等先后获准设立。保险资管应紧紧跟随国家对外开放步伐,以开放包容态度看待拥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信用记录、在资管业务领域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机构进入国内市场。投资市场方面大力拓展海外客户来源,开发更多跨境产品,畅通服务平台,增加全球资产配置。经营管理方面引入并适用国际标准,对标国际领先资管运行机制,优化现有流程和管理方法。资本运作方面逐步深化与合作伙伴的资本纽带,积极把握机遇“走出去”,提升全球联合拓展和资管业务能力。


  共同推动形成新的大资管竞合格局


  在金融业各业态中,大资管行业是最能体现金融生态演进的竞合行业,涉及银行、保险、基金、信托、券商等各领域。经过20多年快速发展,各类金融机构资管产品余额已经超过80万亿元,占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4,未来各类资管机构应找准定位,共同推动形成新的大资管行业竞合格局。


  积极谋求差异化发展战略


  传统分业监管环境下,不同类别资管机构在经营理念、投资运作、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各具优势和专长。如公募基金更擅长上市股票投资,保险资管配置领域多元、风控完善,更擅长大体量、长期限投资,银行更擅长债权类资产,券商更擅长信用债投资等。


  资管新规推进大资管行业不同机构同台竞技,通过主动管理和多元化投资,根据不同资金属性提供价值回报和风险管控。特别是不再简单复制传统产品设计模式,而是逐步运用公募基金、理财产品、保险资管产品等不同子行业产品工具,结合自身特色,研发符合市场趋势和自身战略的新策略、新产品,提高服务效率、强化盈利能力、找准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精细化发展。


  走出保险资管特色之路


  面向未来,保险资管机构应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客群特征、专业侧重等因素,积极探索市场定位和战略方向,大型机构可考虑以全能型为战略目标,中小型机构选择走精品型发展道路,打造“中而专”“小而美”的业务平台。


  大型机构除继续管理保险母公司资产外,还应进一步引进养老金、社保、企业年金及市场其他风险厌恶资金等第三方资金,同时依照监管要求探索进入财富管理等高增长领域,布局重点市场,有针对性地深入洞察不同类型客户需求,为业务盈利贡献新增长点。进一步彰显大类资产配置和解决方案设计优势,丰富现有产品货架,以客户为中心形成完整的资产配置和投资顾问方法论,根据不同的期望回报、风险偏好、流动性和限制条件等,搭配投资品种,构建符合客户需求特性的定制化资管解决方案。


  力争在国际合作领域取得突破


  全球开放、不进则退。国内机构要主动争取与有意布局中国的外资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重点补足跨境投资研究能力短板,服务于大类资产配置和全品种投资能力提升,通过境外资金受托管理、产品共同研发、业务战略合作、机构布局等不同形式,努力实现“内外双赢”。更重要的是,在吸收借鉴外资机构“最佳实践”中,推动国内机构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转型提速提质提效,深化高质量发展。